申办资质不再提交社保证明,这是给资质“挂靠”开绿灯吗?近日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通知,明确指出,申请办理建筑行业公司资质,无需再提交人员社保证明,改为书面形式的承诺。与此同时,再撤销35个相关证明事项,影响范围包括建筑业企业资质、勘察设计资质、工程咨询资质、施工图审机构申报、造价师和注册建筑师的申请注册等层面。
问题来了,无需再提供社保缴纳证明,意味着要给资质“挂靠”开绿灯吗?对于需要申请企业资质延续的单位来说,毫无疑问是一大利好消息。此信息一发布,许多业内人士开始在网上发问,无需提供社保证明,是不是意味着挂证更为方便了呢?
正所谓“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”,取消社保证明非但没有是为挂证开方便之门,反倒比以往更为严格了!具体分析,可以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:
一、资质监管的重心转移
轻门槛的背后是事中事后强监管,资质监管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监管层面。很显著的一点就是,2018年刚开始,在对全国各地的企业资质动态核查行动中,住建管理部门开始增加重点核查项目经理等主要负责人现场履职、1-3个月社保缴费证明的要求。
二、信息共享
2018年,河南郑州通过个人社保管理系统,核查考生的社保信息与报考企业是不是一致。结果,一建审核通过率15.5%,二建审核通过率18.4%。另外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的文件中多次提到“充分运用信息共享等手段核实申请人员社保等信息的真实性”。随着社保联网的全面性,这意味着只要是社保和证书注册单位不符的挂靠人员,都将被一一查出,有效遏制注册工程师人证分离、一证多挂的情况。
换句话说,尽管不用出示社保缴费证明,但对于社保的审查工作不会停顿,在企业资质动态核查过程中,如果查出企业存在资质“挂靠”行为,不止挂证个人将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,协助挂证的公司还要遭受相对的惩罚。相比以前,如今对资质“挂靠”的严厉打击幅度更大。存在证书挂靠的诸位還是要早做提前准备,以防个人征信、从业资格受影响。
而取消社保证明的决定,主要是为了减少企业办事环节,降低资质申请门槛,提高行政效率,这才是它的真正价值。